来源:微山县人民政府
(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)微山县成立于1953年,因微山湖而得名,是山东省的“南大门”。辖15个乡镇(街道)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285个建制优化行政村,人口73.4万,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,其中微山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,截至2022年底县常住人口60.99 万人。
微山地理位置优越。地处苏鲁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,与“长三角”、“京津唐”两个发达地区相连,被鲁南经济圈、淮海经济圈覆盖,同长江水系、黄河水系相通达。京沪高铁、京福高速、104国道穿境而过。2020年8月10日,横跨微山湖的“枣菏高速”正式通车,10月18日,京台高速微山县城连接线竣工通车;“黄金水道”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,千吨级货轮可直达苏杭;离徐州机.场、曲阜机场、济南机场仅有1至2个小时的车程。
微山自然资源富足。煤炭已探明储量127亿吨,占山东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;素有“工业味精”之称的稀土储量1275万吨,列国内第二位;淡水储量36亿立方米,占山东省淡水储量的45%;湖区有各种鸟类87种、鱼类78种、水生经济植物103种,被命名为“中国麻鸭之乡”、“中国乌鳢之乡”、“中国河蟹之乡”,“微山湖”牌渔湖产品远销美、日、韩和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。
微山生态环境优美。微山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,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,被誉为“中国荷都、北方水乡和铁道游击队故乡”,湖区内景色优美,水草丰茂,生态富足,是山东省首批风景名胜区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。每年盛夏,微山湖数百里湖面花团锦簇,荷花飘香,百亩、千亩、万亩......接天连壤,一派壮观景色,被誉为“中国荷都”,素有“黄山归来不看岳,微山湖归来不赏荷”之赞誉。是国内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和休闲度假胜地,微山湖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、省级旅游度假区,2022年7月15日,微山湖旅游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。微山湖湿地公园被授予“中国十大魅力湿地”。微山湖渔乡风情浓郁,渔家民俗形式丰富,具有很高的市场吸引力,发展旅游业、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。
微山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在自伏羲开人伦之始,五千载的人类文明,七百多年的运河发展史,使微山县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,承续的历史渊源。始祖文化、殷商文化、齐鲁文化、秦汉文化、梁祝文化、运河文化、红色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,构成了一幅广袤的历史文化长卷。境内文化遗迹众多,其中欢城尹洼新石器时期文化遗迹、两城堂台商代文化遗迹,湖陵城遗址、留城遗址、广戚遗址,微山岛古墓群、两城汉墓群,伏羲庙、仲子庙等极具代表性的人文古迹展现了微山古文化的骄傲和辉煌。微山湖历史文物辈出,人类始祖伏羲、夏中兴帝少康、先贤殷微子、仲子、目夷、张良、经学大师魏应、文学家王粲、一代儒将刘表、民族英雄戚继光等都诞生和生活在这里。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,微山更是英雄辈出。抗日战争时期,微湖大队、铁道游击队、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以微山湖为依托,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。微山湖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华中地区开辟的秘密地下交通线,是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至山东、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必由之路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这条交通线,曾护送过刘少奇、陈毅、肖华、罗荣桓、朱瑞等一千多名干部。
微山产业基础良好。形成了煤炭焦电、船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渔湖产品加工、现代旅游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。煤炭产业初步形成煤炭开采、焦电热电发展格局;船艇制造业入选“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”,被国防科工委指定为中国内河船艇制造基地;渔湖产品加工业集群效应凸显,被评为“山东省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”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,全县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发展到44家,我县被评为“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”、“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”、“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具竞争力县(市、区)20强”。
微山投资环境优越。围绕“滨湖生态水城”城市发展定位,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营造了设施齐全、功能完备的硬件环境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,产业布局全面拉开,被评为“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园区”,驩城工业园、船艇工业园、商贸物流产业园全面建成,具备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。制定出台了工业发展、城市建设、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开放合作的优惠政策,建立了项目并联审批、跟踪服务、落实督查等机制。微山正以其优越的创业环境,舒适的人居环境,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,八方人士创业发展的优良平台。
近年来,微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大力实施生态立县、产业强县、富民兴县三大战略,强化创新驱动、改革牵动、开放拉动三大举措,突出产业发展、城乡统筹、改善民生、党的建设四大重点,撸起袖子加油干、扑下身子抓落实,加快建设经济强、环境美、后劲足、群众富的实力微山、魅力微山、活力微山、幸福微山,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,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,各项重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。2022年,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(GDP)444.28亿元,同比增长4.1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64.92亿元,同比增长5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153.53亿元,同比增长7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225.83亿元,同比增长1.8%。分行业看,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.39亿元,同比增长5.5%;工业增加值146.09 亿元,同比增长9.2 %;建筑业增加值7.78 亿元,同比下降17.0 %;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4.47 亿元,同比下降2.8 %;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.35 亿元,同比下降3.1 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.73 亿元,同比增长13.5 %;金融业增加值17.98 亿元,同比增长10.0 %;房地产业增加值8.67 亿元,同比增长4.6 %;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8.82 亿元,同比下降0.2 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14.6:34.6:50.8。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、民生明显改善、社会和谐稳定、政治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。